重庆綦江历史上的贡品(五)赶水草蔸萝卜

2024-01-15
2448

綦江历史上的贡品(五)赶水草蔸萝卜

赶水草蔸萝卜

綦江历史上的贡品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赶水草蔸萝卜,作为一种含水分高、保存保鲜期短、价格极为便宜的蔬菜,在交通落后的封建时代,要千里迢迢送往朝廷,在许多人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事。然而在绍兴十七年(公元1147年),它就走进了南宋都城临安(今杭州),并被宋高宗赵构钦定为贡品。



图片


图片
图片
图片


图片

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蔬菜明星

图片


萝卜作为世界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,在我国种植历史十分悠久。中国两千多年前有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《尔雅》,就对萝卜有过专门注解,称其为芦菔。晋郭璞注为“紫华,大根,俗呼雹突。”北魏贾思勰著《齐民要术》中已有萝卜栽培方法的记载。而赶水草蔸萝卜,则以其外形圆滑、体态丰满、色泽雪白的形象,生熟两用、品食无渣、营养丰富、消食爽口等特点,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颗久负盛名的蔬菜明星。

图片

▲草蔸萝卜。特约通讯员 湛江涛 摄

草蔸萝卜中的“草蔸”,系指稻草编织作凳子使用的手工艺品,而草蔸萝卜顾名思义,就是在草蔸里种植萝卜,这是赶水一带特有的种植方式。此法种植,据相关资料记载,起源于南北朝时期,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。

据赶水镇铁石垭村世代种植的老人穆贤荣回忆,穆氏家族善于编织“草蔸”。有一年,穆氏祖上将一个破旧草蔸放入粪池浸泡作为肥料,到了萝卜种植季节,草蔸还未完全腐烂,便将其舀出放入一个萝卜窝里,草蔸上面种上萝卜种子。萝卜成熟之时,根系全部植入草蔸,由于四周稻草围系,里面的萝卜长得如同草蔸一般。该萝卜不仅色白细嫩,而且口感特好,由此草蔸萝卜种植便慢慢推广开来。

据当地口口相传,到了南宋绍兴十七年(公元1147年),朝中李、冯、张等几个才子好游山玩水。有一天几人游至赶水,南平军首领熊本接待时,专门安排摆上草蔸萝卜,几人吃后赞不绝口。离开赶水时,嘱托随从作为至宝备了一些回朝呈献皇上。宋高宗品后甚是开心,降旨次年列为贡品,由南平军首领熊本负责运送。成为贡品后,当地官吏指派专人负责栽种,由此草蔸萝卜声名大振。

后来还有哪些朝代将其列为贡品,没有详细记载。时间进入清代,有一年萝卜成熟季节,一位地方大员巡察来到赶水,听说当地草蔸萝卜声名远扬,便走进当地种植大户穆家调查,看见一个个鲜嫩肥硕犹如草蔸的萝卜,如获至宝,就精选一批运往现在铁索桥处码头上船,辗转送往京城。据说,皇帝及朝中文武品尝后,赞不绝口。其中一名大臣还挥笔写下了“头戴翡翠冠,外披彩霞衣,身如洁白玉,根似人参须。”的诗句赞美。

1861年、1862年石达开两次转战綦江,有一次率大军经过赶水入黔,驻扎营盘岗。当时战乱频繁、瘟疫肆虐,当地民众多以萝卜充饥。石达开无粮可征,所率大军也只得主食萝卜。在部队开拔前,还征收集一批萝卜作为军粮。行军途中只得以此充饥,有的将士还用以生吃解渴。奇怪的是一些伤员食用之后,伤势迅速好转,军中方知这里萝卜还有药用价值。入黔后石达开还传令回来,叫赶水地区多加种植来年征收。

赶水镇有一座始建于明嘉靖五年(公元1526年)的观音寺,也流传着不少草蔸萝卜的故事。据说有一年,当地村民将一个36斤的萝卜敬献该寺观音菩萨。川东有一位叫陈秀姑的女子结婚20年了,还未生育一男半女,听说赶水观音寺菩萨灵验,便来烧香求子。快到寺门之时,又饿又累晕倒于地。寺里师太发现后将她背进庵堂,忙将寺内那个草蔸萝卜削了一块捣碎喂她,陈秀姑当即苏醒过来,第二天又吃一块后就好了大半。离去时,师太还把剩下的萝卜叫她带上。秀姑视为珍宝,带回家中与丈夫一道分享。说也奇怪,第二年秀姑就怀孕生了一对龙凤胎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现代交通加持 源源不断走向四面八方

图片


草蔸萝卜虽好,但在交通闭塞落后的古代,有的即便通过綦河水路运往外地,也是少之又少。而随着近代以来公路、铁路交通的日益发达,草蔸萝卜便开始奔往全国各地。

图片

▲借助交通优势,草蔸萝卜走出大山。特约通讯员 胡光银 摄

“草蔸萝卜走出地域的‘小院高墙’,主要还是解放后推行规模种植后起步的。”现已退休曾长期在赶水镇工作的段贵华介绍,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,当时的大队、生产队种植规模都比较大。1953年,该镇玉荷(现铁石垭)村穆家种植的萝卜获评綦江县和江津地区地方土特产称号。1958年,玉荷村选送单个重10余公斤的萝卜参展,获得重庆市专项奖。1959年,赶水萝卜被四川省列为地方土特产。1963年“四清”运动时,赶水区四清工作团将萝卜作为“四清运动”成果,选送10个约200斤到省、市参展,分别获得四川省、重庆市奖励,再次被列为地方名优特产。时任该村支部书记的牟德全还参加了省、市表彰大会,并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大红奖旗一面。

此后,省、市、县组成联合考察组,来到赶水实地考察草蔸萝卜种植,并将玉荷村2队定为草蔸萝卜制种单位,由牟德全任制种组长,选定穆贤荣、赵福前等人专门负责制种。每年制出的种子,由当时的区公所安排专人现场征收、登记、分装,交由区供销社分配各地推广种植。

1965年,原重庆市农工部决定,将长寿县国营农场作为草蔸萝卜示范推广基地,并从玉荷村2队选派赵福前等前往担任技术指导。赵福前带着草蔸萝卜种子在长寿农场从事专业种植,第一年种出的草蔸萝卜还算可以,第二年就变异了,不仅产量低,而且口感也差,不久也就终止了。

改革开放以来,赶水草蔸萝卜积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,2008年草蔸萝卜获得国家农业部“无公害认证”;2010再获“国家农业部质量全中心有机食品认证”,并被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列为采购物品。截止2023年,草蔸萝卜节已连续举办了12届。据该镇农服中心人员介绍,目前草蔸萝卜已形成以石房、双丰、双龙为核心区的规模种植,全镇种植面积超过1.2万亩。

“我们村2023年就种植了2000亩,而且销路很好。”石房村党委书记张祥文介绍,目前正值草蔸萝卜丰收季节,每天来该村购买萝卜的游客络绎不绝,售价均在0.5元以上。在记者采访的1月4日,就有200多名重庆主城游客来到该村采购。“我们村一组刘世平就种植有四五十亩,他所种植的萝卜,均为自己培育的种子,品相品质很好,售价都在1元以上。”该村综治专干陈中亮介绍。

据了解,2023年12月31日通过快递销往北京的30件盒装萝卜,每盒邮费都是60多元,但是买方丝毫不觉昂贵,今年1月4日又收到再快递一批的订单。真是好酒不怕巷子深,借助现代发达的物流体系,草蔸萝卜正源源不断涌向全国各地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乡村振兴助力升级步入产业化发展大道

图片


草蔸萝卜的种植,虽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,但也称得上是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其传统种植,首先要编制3个大小相同的竹圈,然后再用稻草把3个圈编在一起,并且要保持一定的厚度,给萝卜撑起一个温柔生长的空间。一般情况下,草蔸的大小决定着萝卜的大小,如果编制大小恰当,那么长大后的萝卜形状和颜色都好看。

编制好草蔸后,需用地里采来的杂草填满整个草蔸,再丢进粪坑浸泡。粪坑里一般要浸泡四至五个月,到了萝卜种植季节,再捞出运到地里,放在事先挖好的土坑里。其后在每个草蔸中丢进四至五粒萝卜种子,并盖上薄土。大约10天左右,萝卜苗就长出来了,再采取优胜劣汰的方法,留下最健壮的一株,三两个月后,萝卜就成熟了。

这样种出的萝卜,属天然的无公害蔬菜,香脆化渣,口感甚好。其传统食法也较多,有切片白水煮食。可切砣伴腊肉、肚条、羊肉等炖汤,也可削皮切丝凉拌。要想炒制,既可切片生炒,也可先煮沸沥水再炒。还可泡制,一般草蔸萝卜放入浸坛泡制两三天即可食用;泡上一年半载的也多,长时间浸泡的萝卜煮鱼炖鸭均是上品。也有切块晾晒,制成萝卜干的。

图片

▲赶水镇石房村,长势喜人的萝卜基地一派郁郁葱葱。特约通讯员 湛江涛 摄

草蔸萝卜历经千年演绎,勤劳智慧的人民群众早已培育出优良品种,一般不再采用编制草蔸的原始种植方式,这也就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,为其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。

凭借草蔸萝卜良好的质地,借助现代先进的保鲜、发酵、加工、包装等技术,现在的人们在深加工上不断尝试探索,推出的食用品类也越来越多,各式各样风萝卜、萝卜干等演绎成为精品美食,有的已打造成为响当当的知名品牌而蜚声中外。

图片

▲石房村村民正在进行切萝卜线比赛。记者 陈星宇 摄

图片

▲来自各地的市民游客品尝萝卜宴。记者 王京华 摄

记者在位于双丰村村委会旁边的萝卜干生产车间看到,七八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进行着萝卜干粗加工。该村总支书记林浩介绍,我村种植的萝卜采取分筛、分选、分售的形式经营,品相好的就直接发往城区大型超市,而稍差一些的就加工成萝卜干。林浩告诉记者,双丰村的萝下加工车间是去年11月才建成的,每天可加工鲜萝卜20吨。“我作过测算,凡是周边村组不能售出的萝卜,我们这里都可收购加工。”林浩表示。

“草蔸萝卜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,其市场前景日益看好。草蔸萝卜虽然是冬季作物,但是它已经走进了发展的春天。”该镇负责人表示。


责任编辑.梁大宏:编辑.陈学财

来源:綦江日报